马研院概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经2005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并于2005年12月26日在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国家级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 本院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动态 >

遇荟、邢文增: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社会主义

时间:2015-10-25 10:47:00

为深入了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2015年4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华中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共同承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社和《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协办的“第三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坛——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编译局、中联部、中央党校、教育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50家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研讨。
    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态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和新社会运动重新得以开展,尽管没有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但也构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因此,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邓纯东在致辞中指出,金融危机以来,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前景不明朗,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及部分左翼政党执政的国家发展良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孕育着新的发展内涵,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仍在继续,需要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态势、新特点,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和规律的认识。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了以下新特点:发展模式多元化,左翼力量有所壮大,国际合作形式出现新变化,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再次成为各国的新热点。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志民教授认为,世界社会主义已走出苏东剧变的阴影,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具体表现为:一是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互利合作、相互竞争;二是社会主义力量的和平发展;三是各国工人党、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问题,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世界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后,将进入量变的新常态时期。
    中央编译局许宝友研究员认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态势意味着:第一,从内部或主观方面看,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内部正在形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流砥柱的新态势,社会主义发展的多元化态势正得到巩固和加强,世界左翼运动也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正在深入人心;第二,从外部或客观方面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社会主义正在得到较好的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主任聂运麟教授谈道,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积极开展应对危机的斗争,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迈出了新的步伐。但从总体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处于低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政治生活中仍处于边缘地位。要解决这一困局,必须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第一,解决历史遗留的和现实产生的内部分歧,实现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团结和统一;第二,排除“左”倾和右倾思潮的干扰,创造性地制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策略;第三,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第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第五,坚持左翼联盟政策;第六,突破现行政治体制的禁锢,扩大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改变被边缘化的状态。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矩研究员认为,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的世界社会主义还处于回升过程中的低潮,但低潮中有亮点,局部上有所建树和突破;其次,工人的国际联合呈现较好的势头;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效应持续发酵和增强;第四,多样性和自主性等维度正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态势,全球化也正在并日益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变化、发展的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姜辉研究员认为,世界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即:世界范围内反对和变革资本主义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集中开展时期,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化趋势与加强联合的国际化合作并存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且引领示范作用上升时期,处于新一轮衰退期的世界资本主义与处于新一轮上升期的世界社会主义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更趋激烈时期。
    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胡振良教授强调了时代变迁与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应重视从社会技术形态的角度去深化社会主义的研究,重视从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去深化社会主义的研究,重视从互联网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角度深化社会主义的研究,即从互联网是人(自由)的时代、民主的时代、社会的时代、民族和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的角度去看待和深化互联网和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研究。
    《社会主义研究》副主编王建国认为,目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仍然是在多元化的现实与趋势(国际共运史的常态)的基础上如何取得共识的问题。这不仅包括对资本主义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共识,也包括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多元化等取得共识,这样才能深化对国际共产主义及其运动的理解,从而在现实层面上达成合作与联合。
    二、国外共产党及左翼运动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外共产党和左翼政党都对其理论政策进行了调整,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中国社科院马研院李瑞琴研究员认为,危机以来,世界左翼运动发展较快。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国际会议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世界各类左翼论坛声势浩大,提出了符合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政策主张。这些都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缓慢复兴。但她同时强调,对于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也不能低估,未来左翼力量仍然要做好面临长期挑战和困境的准备。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徐世澄研究员分析了拉美左翼的情况。他指出,目前拉美国家的左派执政地位虽然相对稳固,但也在经受着新的考验。美国千方百计想搞垮委内瑞拉等左派政权,拉美各国国内的右派也在利用部分群众的不满情绪发动进攻,拉美政坛左派占优势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刘淑春研究员在分析苏东剧变以来独联体国家共产党的整体情况时指出,目前独联体地区至少有30多个以共产党命名或以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共产党,总人数70多万。它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制定新的纲领和行动指南。其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国内政治生态环境艰难,地区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另一方面,共产党内部存在分歧,选择议会道路令其陷入两难境地。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群副教授、山东大学(威海)马列部焦佩副教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建礼副教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李亚洲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余维海副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教研部禚明亮讲师、中国社科院马研院李凯旋助理研究员等都就该专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备受瞩目,并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成为与会学者集中讨论的问题。
    信阳师范学院副校长李俊教授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论断的价值,认为这一论断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根本原因。
    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长奚广庆教授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理论范畴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历史性飞跃。这是我们党90多年来坚持正确理解和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结晶。这个理论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和逻辑,同时又深深扎根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丰富经验之中,为我们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河北省社科院郭强副研究员论述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其国家治理既要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又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还要符合东方文明的发展逻辑。
    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张福军副研究员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道路的特点表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特色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历史性和逻辑性的有机统一。而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和发展模式,是中国自己选择的创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方略,为完善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提供了战略指引。
    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副院长樊建新研究员最后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苏东剧变后,本学科陷入低潮,研究力量屈指可数。为把本领域的研究力量汇集起来,马研院从2013年开始筹建此论坛,已举办了三届,规模越来越大,议题越来越深入,对推进学科发展、培养研究队伍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指出,本次论坛基本达成共识的问题包括:如何判断当今时代的主题,如何用“新常态”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概括,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等。总之,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判断既不能盲目乐观,要看到问题;也不能悲观失望,要看到新的变化。
    另外,中央编译局林德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冯颜利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鲁长安讲师、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张剑副研究员等对国外左翼思潮和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了大会发言。


上一篇:张新宁:现在世界不存在垄断资本主义吗
下一篇:杨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发展逻辑与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