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经2005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并于2005年12月26日在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国家级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 本院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捷克科学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马雷克·赫鲁贝克到马研院进行学术交流
时间:2019-10-21 10:12:00
2019年10月10日上午,捷克科学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马雷克·赫鲁贝克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1345会议室作学术报告。报告由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研究员主持,马研院全体人员参会。马雷克·赫鲁贝克从中东欧马克思主义传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如改革开放的指导原则、革命性的改革与阶段、从欧洲人视角理解中国改革的成功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交流会议现场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指导原则赫鲁贝克首先指出,在中国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欧洲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等,但是两者都有共同的基础。第一,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历史的发展不是线性的。第二,对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比19世纪初有了更多的理解,中国对现代性有自己的认识。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指导原则是实事求是,这不是实用主义的原则,而是具有历史发展眼光的原则。这个由毛泽东提出、邓小平发展的基本原则,尤其体现在其著名论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第二个原则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是适用于1978年来的改革开放,而且也是适用于指导“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

▲捷克科学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马雷克·赫鲁贝克
二、革命性的改革与发展阶段社会有两种发展方式,一种是革命性、暴力的革命;一种是渐进的、议会性的改革。在20世纪后半叶,复杂的社会发展表明不仅仅存在这两种发展方式,我们还要区分两个概念——革命性转型与转型性革命。革命性的转型本质上是一种转型,但是它具有革命性的后果,比如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是渐进式的改革,但是产生了革命性的巨大成果。因此,我们进行改革完成第一次革命没有完成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我们继续保持很高的革命性目标,重要的是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
三、从欧洲人视角理解中国改革的成功
首先,资本与资本主义有区别。我们利用资本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但是也要防范资本带来的负面问题,避免走向资本主义。其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中国,为了使市场更好地发展,市场是由政府约束的。
从批判理论的角度看待西方与中国的这种交汇,那么中国经济系统转型成功的原因,在于采取了不同的政治体制。中国不是被动地向世界开放,在开放过程中对经济管理的主动性在中西方交汇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亚非拉很多国家也对外开放但没有成功,中国有自己的制度和体系,所以成功地实现了中西方的汇合。
中国成功的原因在于两点。第一是银行管制制度,可以把收益用于经济、民生与基础建设的发展。第二是大国效应,经济体量和规模很大,决定了其发展道路也不同于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在对外开放与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中国从廉价劳动力国转变为科学与技术的大国,所以产生了中美贸易摩擦与华为事件等问题。
从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经历了三次成功的改革,第一次是1949年的革命,第二次是改革开放,现在正在经历第三次改革,即“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尽管需要得到沿路各国的认同与合作,但这个倡议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上一篇:张维为: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制度原因
下一篇:最后一页